指导单位:杭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杭州市公安局      主办单位: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杭州发布
承办单位:杭州网

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州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聚焦关注
揭穿电动汽车5大谣言,还大众一个真相
2017-05-08 13:02    

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并开始考虑哪一天也能用上属于自己一辆电动汽车。但许多人心中也充满顾虑,被电动汽车的很多传言所左右,其实大部分都是不实之说。今天,电动知家就为大家揭秘电动汽车的五大谣言,让大家了解谣言背后的真相。

以下,电动知家从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电动汽车容易爆炸、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污染、下雨天充电、补贴政策对行业发展等五个方面,通过相对专业的解释并结合现实生活例子的对比,来破除对新能源汽车的误解和误导。 作为从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该还原事实,传播真相。我们普通消费者,通过此篇文章解读,应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还等什么,赶紧转发吧,让每个人都能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

1.纯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

这种说法主要基于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对人体产生辐射,长时间开电动汽车就相当于坐在了辐射源上,甚至会引起不孕不育、脱发、致癌等危言耸听的言论。

事实上,电动汽车电磁水平远低于常见电器 辐射值比普通笔记本还低。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概念,什么叫做辐射,它有哪些种类,怎样的辐射值才对人体产生危害?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核辐射,比如X射线。另外,非电离设备包含部分的核电光、红外线,广播电视、家用电器等。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频率低于100赫兹时,主要是通过感应电场和感应磁场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在频率更高时,对人体产生热效应,比如红外线,它能导致发热对身体形成热效应。

至于感应的电场和感应的磁场,比如感应的电流,跟高压电流是一样的,会影响到人体的电信号。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对于生物体的作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源,对人体作用是不同的,核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不能混在一起。对生物体产生多大的影响,取决于波长(频率)及其能量的大小,并且只有在超过人体补偿机制的生物作用时才会对健康造成有害的影响。

据电动知家微信公众号了解,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电磁辐射电磁场的安全标准,其中电场辐射安全标准为5000V/m,磁场辐射安全标准为 100μT,而我国环境评价标准也将限值定为了100μT。也就是说,普通家电只要低于5000V/m和100μT的数据,其辐射值就是在安全范围内。同时WHO也已经明确,在环境中极低频场的存在形式为“电场”和“磁场”,较低频率的电磁波定义为“电磁场”;而只有非常高频率的电磁波才可称为“电磁辐射”。对于我们生活周围环境所接触到的电磁场来说,称为“电磁辐射”实际上是错误的,很容易对人造成认知上的误导,所以WHO反对错误引用“电磁辐射”概念,以免引起公众和确认有危害的核辐射相混淆。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使用到的具有辐射作用的设备的辐射数据如何呢?  从数据上看,手机、电脑的电场辐射及磁场辐射与安全标准当中的数据相差甚远。那么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体积巨大是否就表示乘坐新能源汽车的辐射安全系数就会降低?其实不然,即使新能源汽车所采用的电池辐射并不高,但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当中也已经考虑到电池辐射的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等都进行了相关的防护措施。

以腾势纯电动汽车为例,其主驾辐射为0.88μT,副驾为0.85μT,后排座位从左到右分别为0.47μT、0.43μT和0.39μT,综合来看车内各部分的电场辐射小 于5V/m,磁场辐射小于1μT,远远比手机和手提电脑等日常设备的电磁辐射要低的多。而其他诸如特斯拉、宝马i系列、雷克萨斯CT系列等的电磁辐射也属于安全范围之内。

所以,消费者完全不必为新能源汽车产生的微量“辐射”担心,打破普通消费者对于“辐射谣言”的恐惧心理,别让“辐射致癌”等类似的传闻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绊脚石。

2.电动汽车更容易爆炸

近期北京蟹岛80辆电动大巴被烧毁,广东的一辆特斯拉高速公路上撞击护栏失控并引起爆炸,还有刚刚过去的2016年特斯拉的model S自燃、比亚迪E6碰撞起火、电池工厂爆炸等等的新闻,甚至星智能手机Galaxy Note7因锂电池故障爆炸召回,让大家更容易相信电动汽车似乎确实更容易爆炸起火,真是这样的吧?

事实上,对于消费者来讲,电动汽车电池总体是十分安全的。但是,需要防范的是,在产业大爆发的情况下,个别厂家粗制滥造和产品价格战带来对电池防护的忽视,以及对于电动汽车的非法改装所带来的隐患。

电动汽车比较典型的事故是自燃、碰撞起火和过充,不管由什么引起,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是电池热失控。在使用中,锂电池之所以会发生自燃,就是由于防护措施不到位或产生了严重的外力破坏,导致防护失效,而使得金属锂与空气接触所造成的。为了防止空气进入,锂电池都被封装在密闭容器冲,并为了防止外力破坏通常配以不锈钢外壳和铝合金外壳。例如,特斯拉的电动汽车,甚至采用了钛合金防护板,以防止汽车使用中,尤其是交通事故中对电池容器的损伤。

电动汽车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最大程度保证安全性。在确定了整车设计以后,车企会针对汽车的每一个零件、系统进行严苛的测试,这一阶段通过后,才能进行整车测试,而整个研发测试过程通常需要长达几年的时间。在确定了测试理念之后,还会对每一个电池单体进行不带保护框架的“裸测”。每个零部件测试做完以后,还要进行一个系统级别的测试。这个系统级别的测试有大有小。在这一阶段的测试中,白车身、电池和碰撞结构将组合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级的安全性能测试。最后便是整车测试,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车辆在极端工况下对乘客的保护,还会有侧柱碰、翻滚实验、火烧实验等国内碰撞标准之外的测试来提高品质标准。

虽然锂电池起火、燃烧甚至爆炸的隐患目前仍无法完全消除。但以目前导致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的案例来看,没有一个是由于正常行驶状况下电池组自燃爆炸造成的。更多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爆炸自燃来自于极为严重的交通事故和车内电器设备的不当改装。在近千度的高温炙烤靠下,锂电池才最终被引燃。

燃油车也会自燃,传统车的汽油箱,也具有危险性,每年发生的传统汽车自燃以及碰撞起火事故也不在少数。作为能量载体,锂离子电池必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这种危险性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措施来加以控制。

来源:电动知家    作者:    编辑:余彦君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