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杭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杭州市公安局      主办单位: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杭州发布
承办单位:杭州网

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州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专家视角
“准考证丢失”谣言不能止于辟谣
2017-06-06 15:27    

即将迎来今年的高考,而日前网上一条“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转。记者发现,从2011年起,网上就出现过“白娅倩”“刘明炜”等同学丢准考证的信息,准考证的种类也包括中考证和高考证两种。目前,北京网警官方微博对此辟谣,提醒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6月5日《北京晨报》)

高考骗子年年有,只是岁岁“名”不同。从“白娅倩”到“杨雷雷”再到“刘明炜”,同样的季节上演着同样的雕虫小技,只需更换一个名字便可重新来过。“准考证丢失”的高考谣言,何以被骗子们乐此不疲地故伎再施?尽管警方的“辟谣”必将随之而来,但造谣、辟谣年复一年的博弈轮回,究竟是在考验民众的慧眼识假的辨别力、记忆力,还是在挑战警方从严治理网络谣言决心与效力?在笔者看来,“准考证丢失”的谣言能够反复登场,关键在于违法成本太低,终结此类谣言,紧急辟谣更需严厉查处。

“准考证丢失”的信息缘何能够引发网友关注,并能迅速传播?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年年有高考学子数百万,保不齐会有哪个考生意外丢失准考证,这契合了人们的常识性认知;二是社会不乏热心肠。“准考证”就是高考入场券,丢失的后果可想而知,帮忙寻找乃网友爱心使然。第一个进入网民视野的“白娅倩”确有其人其事。这本是好人好事一桩,但却让某些不法之徒从中嗅到了“商机”:可以用作电话吸费或伺机诈骗。于是便有了不同地域版本“白娅倩准考证丢失”的谣言传播,且一“丢”就是3年。

“准考证丢失”谣言看似商机不大,但却扰乱秩序、混淆视听、亵渎爱心,销蚀社会正能量,负面危害不容小觑。只警方一句“这是骗子”的骗术揭穿,远不能回应民众关切,更难以避免下一季的“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回眸此类谣言粉墨登场的6年,基本是只见辟谣不见查处。须知,对于网络谣言,一次伤筋动骨的公开查处,其震慑和治理功效远胜于被动辟谣。与其提醒老百姓“不信谣、不传谣”,不如让始作俑者付出代价心存忌惮“不造谣”。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只有对谣言制造者严查重罚, “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谣言,才会真正得以消停和匿迹。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张玉胜    编辑:余彦君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