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杭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杭州市公安局      主办单位: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杭州发布
承办单位:杭州网

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州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专家视角
治理“舌尖上的谣言” 需要多管齐下
2017-06-26 10:39    

根据海南省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的消息,尽管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有关“棉花肉松”的视频已被证实是谣传,但海南屯昌两位居民仍然跟风发布屯昌版的“棉花肉松”视频,二人分别被行政拘留3天、罚款500元。“舌尖上的谣言”不仅给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家蒙受损失,还会误导公众,严重的甚至引发社会焦虑。

根据相关报道,日前,一则“宿迁市小汪糕点的肉松是由棉花做的”视频在网络传播。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两名嫌疑女子均被处以治安拘留7天的处分。根据视频内容,两位制造谣言的女子用肉松面包做实验,将其放在一碗水里进行清洗,并称出现的棉絮状物质是棉花。该消息被辟谣后不久,海南又出现了跟风炮制的“翻版”。

这和前段时间广泛流传的“塑料紫菜”谣言手法如出一辙。

这类谣言得以广泛传播,甚至引起风波,往往与以下几个特点不无关系:一是造谣者自称亲自实验,以“眼见为实”,“现身说法”的方式制造“证据”,博取信任;二是当下盛行的短视频形式利于在网络社交平台传播;三是涉及食品安全,容易搅动社会神经。

谣言终将被粉碎,但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公众的疑虑已然形成。“造谣者动动嘴,辟谣者跑断腿”。监管部门要发现谣言,求证核实,公布真相,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尤其在网络社交平台盛行,信息供应过剩的当下,与传谣者的“来势汹汹”相比,辟谣者显得势单力薄。

国家食药监总局日前就《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传播食品安全虚假信息也被列为食品安全欺诈的行为表现。根据《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单位和个人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锲而不舍地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公众面对信息时增强判断意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眼下来看,往往是“谣言已走遍天下,真理还在穿鞋”。要遏制谣言传播,不能仅仅依靠道德教育和事后辟谣,还要通过法律手段迅速跟进、严厉打击,从而起到有力的震慑和警示防范作用。同时对公众进行普法教育,鼓励公众一旦发现造谣、传谣行为立即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舌尖上的谣言”,还有待进一步借助法律力量进行遏制。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作者:    编辑:郑海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