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杭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杭州市公安局      主办单位: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杭州发布
承办单位:杭州网

当前位置: 杭州网>杭州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专家视角>
食安谣言屡禁不绝——治理“舌尖谣言”还需法律发力
2017-07-04 15:27    

近日,一则有关“塑料大米”的视频火爆流传,微信、微博是该视频流传的主要渠道。在这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有人说塑料可以做成大米。随后,国家食药监总局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对“塑料大米”进行了辟谣。所谓“塑料大米”生产的视频其实是再生塑料颗粒的加工过程,内容被移花接木了。而且,塑料颗粒比大米贵多了,商家没有造假动机。一时间,引发社会对食品安全谣言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近年“舌尖上的谣言”盘点

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在网上屡禁不止、花样翻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计,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食品安全领域正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比如,受谣言影响,娃哈哈旗下的营养快线销售损失将近125亿;受“塑料紫菜”谣言影响,福建紫菜产业损失近千亿。食品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甚至也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

整体来看,食品安全谣言多以四种形式呈现:第一,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第二,偷换概念,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第三,旧闻翻炒,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掐尾、改头换面;第四,戏谑嘲讽,以打趣调侃方式改变事实描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消极负面的认知惯性。

食安谣言的特点:跨学科、跨媒体、屡禁不止

食品安全谣言已不仅仅是从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小分支,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单独问题。观察近年来广泛流传的食品安全类谣言,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特点:

——谣言内容的跨学科、多领域。从“葡萄无核是吃了避孕药”,到“维生素A伤害宝宝大脑”,再到“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及 “樱桃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等,这些谣言涉及的领域从日常生活到高科技无所不包,称食品安全谣言“跨学科”一点儿也不过分。

——跨媒体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已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新媒体具有病毒式传播特征,这导致有关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同时也加大了辟谣的难度。真可谓“谣言张张嘴,辟谣跑断腿”!

——食安谣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据北京青年报报道,80%的互联网谣言持续了两年以上,而食品安全谣言因具有变异能力而变得更加难以铲除。从谣言的内容及包装手法可以发现,“塑料紫菜”谣言的“远亲”是“纸馅包子”,其“近亲”则有近年来频频上镜的“塑料大米”、“塑料粉丝”等网红。

——食品安全谣言“禁不住、传得快、信得深”。微信朋友圈是许多食品谣言的泛滥之地。一方面,面对谣言,受众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缺乏较好的辨谣能力。特别是在微信朋友圈不断拉近人际关系的背景下,受众面对食品谣言会出于“善意”而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带着对特定食品话题的负面印象或集体记忆,受众更倾向于相信谣言,这反映的是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

食安谣言泛滥成灾原因复杂

国家及各部门、各企业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打击从未停止,但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食品安全谣言的发生背景比较复杂,有的是受过去的食品安全事故影响而产生的误解,有的是因为公众对食品产业新技术、新添加成分缺乏辨识能力导致的,有的是因媒体或网民为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而制造的,还有的则是由不法之徒出于经济目的蓄意炮制的。

在信息时代,与制造谣言相比,分辨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很多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然而,大多数普通民众食品科学知识不足导致存在着认知误区。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表示,该中心在中国食品安全公众感受度研究中发现,目前,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主观关注程度非常低,只有10%;有一半的消费者是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表现对食品安全是关心的;一些人偶尔关注一下食品安全;约7%的公众对食品安全从来不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王四新教授认为,除了公众认知误区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产生食品谣言以外,有相当一部分谣言是由商业利益和不当竞争导致。有人雇用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编造、散布谣言;一些公众号将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谣言,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还有观点认为,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也有关系。正如网民“蒋硕”所说,谣言传播的背后是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和缺乏安全感。现在已经无法记起是从何时开始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信任了,从多年前的注水猪肉,到毒姜、毒豆芽,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荧光粉丝和棉花肉松,真真假假难以辨析。虽然国家已经在监管和处罚上下重拳、出实招,但是从效果看,距离达到人民群众的满意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1  2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余彦君    
治理“舌尖上的谣言” 需要多管齐下不被食品谣言忽悠 你得这么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