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杭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杭州市公安局      主办单位: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杭州发布
承办单位:杭州网

当前位置: 杭州网> 杭州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真相在这里
“扎针放血”救中暑?反正流血了疼是真的……
2017-08-09 15:03    

虽已入秋,可高温仍席卷京城。北京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不适,关于高温中暑的流言也是“满屏”皆是。“扎针放血”治中风、治癫痫、治晕倒、治血压……这一“包治百病”的急救方法此前屡次被报道不可随意施行。然而,经过简单包装后,“扎针放血”又成为传说中急救中暑的“葵花宝典”。

“扎针放血”治疗中暑是谣言吗?

中医专家表示,刺血(扎针放血)、针灸等中医急救方式理论上可急救中暑,但对穴位有非常高的要求,非医学专业人士并不可施行。“刺血疗法也不是简单的扎破手指放血,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专业救治。”

北京瑶医医院专家正在用蟒针疗法给患者施针。北京瑶医医院供图

如何判断中暑?

近日,北京发布蓝色高温预警,最高气温达37摄氏度,这可给上班族和户外工作者带来身体的“考验”。中午11点,北京地铁1号线国贸站站台上传来一阵呼救声。“有人晕倒了,这么热的天气应该是中暑了吧?”“网上说用针在手指或耳朵上扎一下,放点血出来就好啦!”“大家最好都散开,赶紧打急救电话!”......一群好心人“七嘴八舌”地纷纷出主意,殊不知,急救常识的匮乏和“经验而为”的不足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如何自行初步判断是否中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赵琰教授表示,中暑也有不同程度,应酌情处理。在高气温下劳动或者作业,如果出现大量汗出、口渴、头昏、心慌、恶心、周身疲乏、四肢无力,体温轻度升高等症状,这是中暑的前兆,患者应即使离开高温环境,休息饮水后可缓解。与此同时,如果还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汗出、皮肤湿冷、头晕眼花难以站立、血压下降等,则是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突然晕倒、昏迷、抽搐,或皮肤干燥无汗,高热等症状,则是重度中暑。

赵琰还表示,在中医上理解,中暑还有“阴暑”与“阳暑”之分。如夏天贪凉取冷,或进食生冷冰物,导致恶心、腹痛、腹泻、胸闷,四肢发冷,或头痛发烧,是阴暑;如果暑天天气炎热,高温劳作,出汗太多,耗气伤阴,导致头痛、烦躁、发热、多汗,口干,渴饮,甚至气喘胸闷,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更甚者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类似癫痫发作,这是阳暑。

扎针放血急救中暑靠谱吗?

据赵琰教授介绍,中医针灸、刺血治疗包括中暑在内的急症,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官方和民间都有广泛的应用,每种疗法都有它的适应症和优缺点,关键在于知道如何应用,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中暑,针灸、放血、刮痧都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甚至有救命的功效,但如果患者脱水明显、休克、高龄、基础疾病多、身体虚弱者,应当尽快送往医院抢救,配合现代支持对症治疗。”

北京瑶医医院覃迅云教授也表示,采用刺血、针灸等疗法进行急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接触医学,对人体穴位不是很清楚,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救治。此外,刺血疗法也不是简单的扎破手指放血,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专业救治。

中暑后应如何施救?

关于中暑后急救的方法,北京瑶医医院提醒广大市民可用如下措施:

1、转移

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下休息。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如果汗水湿透衣服,应更换衣服。让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

2、补水

如果患者有反应并且没有恶心呕吐,可给患者喝水,补水时可加少量盐或苏打水。但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此时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成药。

3、降温

可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位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也可用50%的酒精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风扇吹,加速散热。当体温至38℃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强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4、医学救助

应用以上措施如果30分钟内患者情况没有改善,应立即寻求医学救助。如果病人当时已经失去知觉,在实施上述措施的同时,可利用蟒针、针灸、刺血治疗等医学手段。

如何预防中暑?

针对如何预防中暑,覃迅云教授建议广大市民可多吃蔬菜水果消暑,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例如西红柿、西瓜、苦瓜、梨、山竹等,能够预防消除暑热。同时还要多喝水。“高温时,多喝水能够及时补充体内水分,可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量的盐,这样能够帮助补充体内的钙等物质和一些微量元素,同时能够预防中暑。”

此外,还应尽量减少呆在户外的时间。太阳直射时,不应长时间呆在户外,即使外出也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晒措施,最好选择穿轻薄一点的的浅色棉质衣服,有利于汗水的蒸发和反射阳光。

来源:千龙网    作者:记者 欧阳晓娟 通讯员 齐哲 孙良明    编辑:余彦君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