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杭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杭州市公安局      主办单位: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杭州发布
承办单位:杭州网

当前位置: 杭州网>杭州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专家视角>
又“被谣言”, 小龙虾表示这锅不背
2018-06-22 08:40    

时逢消费旺季,又搭载了世界杯的热度,“夜宵扛把子”小龙虾最近又荣登“谣言排行榜”了。“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吃小龙虾得哈夫病”等言论再次呈现“刷屏”之势。

“虾红是非多”,这几乎成为每年龙虾季的“保留项目”,连文案都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找些“张冠李戴”的案例,配以耸动的标题。如近期网络流传的一则视频,医生从一名女士手臂伤口中夹出一条条白色的虫子,并配文称是“常吃小龙虾的结果”,引起不少转发。而实际上,这个视频被证实,女子是因遭到马蝇叮咬手臂,蛆虫寄生皮肤内,并非吃小龙虾导致;而被一些所谓“科普文”频繁提及的8年前南京“毒龙虾”事件,也早有专业机构和专家发声:“不认同病例和龙虾有关”。

其实,搜索、分析所谓小龙虾的“黑历史”,就会发现其多是由于养殖、运输、烹饪加工等环节的人为因素造成,并非是小龙虾的“原罪”。就像不法分子为了牟利在猪饲料中掺加瘦肉精,致使“毒猪肉”产生,但不能因此归责到猪身上一样。实际上,小龙虾和所有食物一样,都有其食用的注意事项,只要正规养殖,烹煮过程卫生得当,食用适当适量,它不仅无害,更是一道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食品。

不过,即使辟谣了这么多年,小龙虾仍然雷打不动隔段时间就要“背”一次“锅”。究其背后的原因,也无非是有人盯上了这位“夜宵网红”的流量效应。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像小龙虾这样兼具大众性和话题性的食物,更是能轻轻松松收获阅读量。流言、科普、辟谣反复上演,形成一条利益链条,带动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变现。

被强行“背锅”的,其实远不止小龙虾。在网络上、朋友圈中,“伪知识”、“伪科普”、“伪科学”屡见不鲜。这些不仅传导了错误的知识,增加了公众获取正确知识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引发无谓的恐慌,也给养殖、零售、餐饮等相关行业带来实际经济损失。

对流量的追求不止,类似的套路也不会停止。令人颇为无奈的是,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谣言的隐蔽性越来越强,欺骗方式也日益升级,“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都已不足取信,公众对真伪的辨识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如今可能更多的止于专业权威机构、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网络法治环境。作为谣言的“治者”,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谣言整治力度,健全网络营商的监管和惩罚制度,不给谣言以可乘之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莉莉    编辑:陈俊男    
上一篇:制止网络谣言“法”比“智者”更强大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