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杭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杭州市公安局      主办单位: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杭州发布
承办单位:杭州网

当前位置: 杭州网>杭州媒体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专家视角>
面对谣言,治者与智者都不能袖手
2017-07-12 15:37    

    治者,要致力于建立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智者,则要致力于影响更多市民作为成熟理性的个体参与公共传播。

    莎士比亚说:“谣言是一只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莎翁已成古人,而谣言似乎依然长盛不衰。

    7月10日中青在线的一则采访《河南西华12岁女学生被两教师强奸?女孩向老师道歉》,证实了此前微博用户“白衣天使茉莉花”对学校老师的强奸指控纯属谣言捏造,尽管此前当地警方曾通报过该网民的信息严重失实,但并未能够取得大多数网友的信任,而中青在线带来的这个反转,让那些曾为“受害者”群情激奋的网友猝不及防,转而在造谣者的微博主页下痛斥。

    同样让人真假难辨的,还有一些突发事件中的谣言。6月底的衢州开化就躺了枪。当四川茂县因山体滑坡事件持续占据新闻热门时,一段不知来源的山体滑坡视频,一度被网民传为茂县山体滑坡现场,后又被四川和浙江个别媒体账号“辟谣”为发生在衢州开化马金霞山。事实上这段横空出世的视频,最终被确认为发生在湖南湘西的泸溪县。这剧情,也可谓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而相比于这些尚有源头可溯的谣言,健康养生类谣言则更让人防不胜防。近日,有媒体盘点了2017年上半年的十大朋友圈谣言,“肉松是棉花做的”、“表情包是日本人发明,使用要付款”、“大米是塑料做的”、“紫菜是塑料袋做的”、“刘明炜的高考准考证丟了”等等。你的社交圈中一定有这样的“热心”亲友,他们乐于分享“致癌提醒”“养生信息”“民间偏方”“有毒食品”等链接,这些信息往往标题惊悚、内容骇人,或者信誓旦旦、自成一派,而参与传播的都是本着“宁可信其有”的想当然,不经考证就在网络上分享。看似“好心”提醒,实则不知不觉间成了传谣帮凶。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到了45%,其背后,有为敲诈牟利者,如“塑料紫菜”谣言的炮制者,意图向相关企业勒索钱财;也有为套取流量者,如“棉花肉松”“可燃粉丝”等视频的导演者、传播者,为的是在引发疯狂转发后将广告流量变现。尽管专家和政府及时出面辟谣,但对相关产业造成的损失可谓惨重,仅“塑料紫菜”一案,福建一地就损失上亿元。而前不久,宁波还有一位母亲因为笃信某公众号所倡导的“孩子生病可自愈”,家中一岁孩子高烧不退却坚持不去医院不吃药,一度延误治疗。

    对谣言偏听与盲从的案例,凡此种种,时有耳闻。

    流丸止于瓯臾,但流言却未必会止步于智者。要斩断谣言的传播链和产业链,需要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同时保持智商在线。

    治者,要致力于建立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对有意编造的别有用心者、偷换概念的混淆视听者、旧闻翻炒的刻意抹黑者,有司务必对其罔顾事实、凭空捏造、自导自演的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处,并协调相关企业平台,着力揭露其夸张表达、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愚弄公众认知的手法,增强公众对“毒信息”“毒鸡汤”“毒方子”的免疫力。

    智者,则要致力于影响更多市民作为成熟理性的个体参与公共传播,尤其是学校、媒体和公众权威人士,要扮演好“降噪器”“科普站”“公告栏”的角色,真正提高公众在应用知识、逻辑思维、质疑分析、研究探索等方面的能力,构建起基本的判断力和安全感,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谣言流行的土壤。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唐文薇    编辑:余彦君    
不被食品谣言忽悠 你得这么做从严打击造谣 树好政府形象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